撰稿:闵语涵 图片:王燕珍 闵语涵
“作为上海松江的高校教师,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我想通过找到一些本土元素来与服装设计进行结合,因此选择了顾绣。同时希望能够让更多年轻学生走近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传承本土非遗,将刺绣运用到服装设计中。” 近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王燕珍近日受访时表示,期待更多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这门公选课,了解到顾绣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
王燕珍副教授,曾获“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基于3D数字技术的顾绣虚拟重建与创新研究》获批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自2016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通过与松江区文化馆合作,服装工程系副教授王燕珍在校内开设“非遗顾绣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创新实践选修课,通过“与邀请非遗传承人同上一堂课”等形式,8年来,200多名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通过修读该课程,从五光十色、一针一线中了解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之绣艺流派——“顾绣”。
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线当笔,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刺绣,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中国刺绣历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刺绣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丽多彩的一部分。除了蜚声海外的“四大名绣”以外,中国还有其他许多瑰丽多姿的刺绣流派,绣尽山川草木、绣出九州山河。
顾绣,又称“画绣”,起初以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画辅绣,以绣代画,勾画晕染,浑然一体,是顾绣最为独特之处。作为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之绣艺流派、上海民间刺绣史上的瑰宝,“露香园顾绣”,自明朝嘉靖以来,历经顾名世家族数代人士百多年的创意、传承,才使它的顾绣绣画艺术品味和境界,分别达到历史的最高峰而载入史册,以其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闻名于世,但是伴随露香园顾氏家族的消亡,“露香园顾绣”在清代中期开始逐浙衰退。顾绣伴随着顾氏家族的传奇起落,历经400年风雨,由盛而衰、乃至消亡、重生。2005年5月,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
“如果不学习这门课程,我认识不了顾绣。我是松江本地人,看到顾绣也是我们松江的非遗很感兴趣,参与课程的学习。将顾绣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会显得这些衣服更加有文化底蕴和华丽感。”参与课程学习的宋世凡同学说道。
在王燕珍老师的悉心讲授下,八周的课程内,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顾绣的技法,并创作出如花鸟、山水等精美刺绣作品,并运用到服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中。此外,王燕珍老师因时而进,积极探索顾绣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与服装工程系的赵蒙蒙老师的3DCLOTH课程相结合,从非遗课堂到数字空间,将学生在课程上创作的顾绣作品运用到3D虚拟刺绣交互展示课程中,制作诸如旗袍、新中式等服装,运用数字科技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以高校教师、青年学子的力量助力顾绣焕发新生机。王燕珍老师表示,也将持续深化与松江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探索顾绣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的融合路径,从而建构顾绣的现代生活美学,传承中式生活之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从非遗文化中定好育人坐标,持续守护沪上非遗文化,持续挖掘非遗文化,鼓励非遗课程以各种形式进校园,厚植非遗文化土壤,让更多老师成为“非遗同行人”,鼓励更多青年学子接好非遗传承“接力棒”,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百年顾绣因势而新,从“露香园”到“程园”,从“深闺”走向“校园”,非遗传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