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号, 服装学院“指尖上的云南”暑期社会实践市级重点团队的“云南小组”成员们在楚雄当地清水河塔里伍村村委的带领下参观了在姚安县左门乡政府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族传统节日“秋山会”(又称葫芦笙文化节)。来自附近乡镇的干部群众500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式、观看文艺演出、参与物资交流等活动。
左门“秋山会”源于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24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强行摆脱父母包办婚姻而出逃,最后在农历“立秋”那天化作了24座山峰。群众为了纪念这勇敢的24对青年男女,就每年在24座山峰中一个叫二十四丫口的地方进行集会,后来逐步形成了当地民族传统节日“赶秋节”,也叫“秋山会”。过去的“秋山会”内容比较单一,只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山歌对唱,做“相伙”等。近年来,当地政府把活动地点搬到了乡政府驻地干海子,活动内容也增加了开幕式、文艺表演、物资交流等,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百姓。
当天上午8点,小组成员们便跟随左门乡政府人员来到了活动现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便是一群群年轻的彝族男女身着盛装,在广场后台紧张有序的排练节目。
在排练节目的休息间隙,小组成员们的拍摄引起了一位年轻小伙子的好奇,他十分热情的前来打招呼,在跟大家熟络后,开始边介绍边带领组员们进行拍摄。
“秋山会在这边意味着秋收,爱情浪漫的收获,这一天,我们彝族男女一定得着盛装出席,它同时也是一个商品展览会,因为山里出行不方便,于是这也是个赶集会,大家可以进行商品交换,顺便还能遇上心仪的姑娘小伙。”小伙子对大家如此说道。
带小组成员们转了一圈后,这位热心的小伙子重新回到了排练的队伍,此时,主办方的人员找到了小组成员们,引领大家坐进席位。他向大家介绍道:“左门乡的自然生态极保护很好,彝族风情浓郁,来这边是找对了,左门素来有“绿色生态之乡”,“彝绣之乡”、“葫芦笙舞之乡”的美誉,号称“姚安小西藏”。”
开幕式以一场祭祀活动作为开始,这引起了小组成员们的好奇,工作人员解释道:“在彝族,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叫做毕摩,“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这个祭祀活动叫做“吹鸡”,只有在夏季才有,为了祈求家族平安,五谷丰登。在台上的彝人都是我们这里有影响的毕摩。在地面上插着的树枝代表的是彝族的天文历法、迁徙路线和鬼屋。牵着山羊围绕众人转圈则是希望把人们身上的晦气转嫁到牲畜上。所有人摸到的木块代表着金银,男的左手、女的右手,表示摸了之后财源滚滚。毕摩端起死掉的山鸡用嘴吹,如果鸣响,则代表了吉祥。”
大家观察到演出的节目中,多以乐器伴舞为主。工作人员跟大家解释道:“这些节目叫做跳葫芦笙,这里的人在喜庆场合都要跳葫芦笙,平时,大家跳葫芦笙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率性而为,高兴了,一人两人乃至一大群人都可踏笙起舞,不受限制。而逛秋山会就不同了,一年一次,必须是立秋日,必须到左门这里的的二十四丫口,远远望去,二十四道丫口二十四座山峰像横空出世一般屹立在眼前。可以说那不是山,也不是凹,而是人,是二十四对有情人的化身。你看,尖尖的山峰是男人,凹凹的丫口是女人,她们手挽手肩并肩,一起护佑着彝家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直到秋山会结束,小组成员们仍旧沉浸其中,此行的收获让大家直观得领会到了满满的彝家风情,看到了精美的彝族盛装,更了解到了彝族背后的文化故事。
在云南楚雄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曾经烧红过每一寸土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彝族文化。而在浩若烟海的彝族文化宝库中,最值得一提,也最让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是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彝族刺绣。
彝族服饰为何被视为彝族文物活宝库中的瑰宝?因为它在充分汲取其它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保留自身喜好的特色,一针一线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彝族自身文化内涵和特点。它是彝家妇女非凡智慧的再现,是一件满载彝山乡土民族味的刺绣装饰艺术品。服装学院此行的目的是特别地聚焦这种沉淀着独特民族文化特质的刺绣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不光有美丽的山水,还有绽放在指尖的花朵。
“指尖上的云南”,我们,仍在路上!
Copyright © 2006-201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信息化办公室 制作维护 | ||
中国-上海市龙腾路333号(201620)电话:86-21-67791294 | ||
沪ICP备05052046号 | 网站访问量: |
|